吴健:“爱恨分明”的教练,培养“文武兼修”的队员
作者:乒乓世界    发布于:2020-06-11 16:30:41    文字:【】【】【

郑州大学教授吴健的身份很多,他是学校3个水平组乒乓球队的总教练,是9个尚未毕业的研究生的导师,是河南省高校校长队的教头,是中国大乒协的副秘书长;河南省教育厅体卫艺处、河南省学生体育总会、河南省乒协、郑州大学乒协等部门也有着诸多繁杂的事务等待他来处理。但是他所有身份都没离开“乒乓”和“教育”这两个关键词,出身教育和体育世家的吴健从小受父亲的熏陶拿起球拍,对乒乓球有着超乎寻常的亲切感,在他的心里,“传承父亲对校园乒乓发展的心愿”是驱使自己一辈子投身乒乓事业最大的动力。

 

教育缘和乒乓缘都一脉相承

 

“没有父亲兢兢业业深耕体育事业的一辈子,就没有我现在的乒乓之缘”。吴健说,自己的故事要从父亲谈起。吴健的父亲吴克敏是搞竞技体育出身,田径成绩和篮球技术都很突出。当年,河南省还没有专业的乒乓球队,年轻的吴克敏遵照省体委领导的指派,到北京接受国家乒乓球队元勋教练梁卓辉的培训和指导,回来后组建了河南省乒乓球专业队并担任教练,是河南乒乓界的开拓者。多年后,吴克敏从体育系统调入高校从事教育工作,是中国大学生乒乓球协会的元老。

 

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初的吴健从小看着父亲打球教球,对乒乓球这个运动项目情有独钟,他小学二年级开始进行过一些断续的业余训练,后来在市体校里打球。上中学后,是进入专业队继续打球还是选择好好学习文化课成了摆在吴健面前的一道难题。吴健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家里生活负担很重,如果他进了专业队,就能有一份收入,可以减轻家里的负担。但是身为高校老师的父亲和幼儿园园长的母亲没有让吴健放弃学业,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下午放学后再去市体校练球。

 

1981年,吴健考上河南大学体育教育专业,依然选择乒乓球作为运动主项,1985年大学毕业后直接分配到了郑州大学工作。在高校任教35年来,吴健学习的劲头一直不减,先是在工作第二年就攻读了教育部的全国助教进修班,学习硕士研究生课程;更是在2006年以40多岁的“高龄”,顶着各方压力攻读了北京师范大学体育人文社会学的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并于2009年顺利毕业。

顶住各方压力,吴健(右)在2009年拿下了博士学位。


“文武兼修”的队员,“爱恨分明”的教练

 

郑州大学乒乓球队创建于1999年,是河南省第一批获准招收高水平运动员的院校,20年共拿到了全国冠军13个,省级冠军62个。球队每一步的成长都凝聚着吴健和搭档们的心血。

 

熟悉吴健的人都知道,他是个风风火火的人,急了真的会发火,但是对朋友绝对两肋插刀,球场上的他也是如此。吴健对学生们的要求之高,几乎到了让队员“闻之色变”的地步。球队自成立以来,除了春节,从来没有休息过一天。队员们不仅要训练,还要每天写学习和训练日记,再轮流写球队的训练周记,吴健会逐个进行批阅,写出观点和建议。“算是一种相互了解和沟通的渠道,同时也能及时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吴健说,写作本身也可以让队员们“文武”兼修。

 

一些从专业队退役或是即将退役的运动员进入高校,本来想着训练会轻松一些,但当他们看到吴健制定的中长期、短期、全队和个人的训练计划、任务、要求等各方面安排得比专业队还要紧凑密集时,经常会觉得出乎意料。曾经还有偷懒的队员在被吴健“谈话”后,走出球馆用脚猛跺吴健的车胎来发泄。2004年大运会前的暑假集训,吴健让队员围着学校外面的马路跑圈,自己开车跟着。几个队员竟然约了个三轮车师傅,让他帮着买好早餐,几个人故意在跑步时拉开距离,轮流上三轮车边吃早餐边跟在吴健的车后面晃悠。吴健观察到几个队员大夏天跑完三圈都不出汗,才发现了他们的“小计谋”。一通惩罚之后,吴健总算解了“心头之恨”,这些故事如今都成了笑话,“在我心里,他们终归还是一群孩子”。

 

面对这些和自己“斗智斗勇”的孩子,吴健心里也时常充满感动,“还记得20年前我们的训练馆里没空调,暑假训练的时候,男队员脱了鞋都能倒出汗水,这个画面对我触动很大,我能感受到他们的付出和十足的拼劲”。

 

同样默默付出的还有孩子们的吴健老师,“球队要严格管理,也得成为队员们的港湾”。一个人带队的时候,队员们的学习、训练和生活,吴健都在事无巨细地操心着,小到协调办理新老校区间的乘车卡,大到跟学校沟通单独开办文化课补习班和妥善处理他们的学业等事宜,从锻炼孩子们的综合素质,到为他们今后的就业寻找和创造机会,吴健全都揽在身上。队里谁的血糖低要带着去医院输葡萄糖,谁摔伤了骨头要背着去拍片,谁得了皮肤病要记得帮他擦药,谁过生日了要给他买个蛋糕……把时间和兜里的钞票都搭给了队员的吴健,忙起来一个月也在家吃不上两顿饭,年幼的儿子对于和自己“抢爸爸”的队员们萌生了“醋意”,夫人也让他“去跟队员过吧”。

 

“那时候心里真的挺内疚的,但现在很欣慰。那些当年被我骂过的、罚过的、跺我车胎的、被请家长的、被摔手机的队员们,毕业后直到现在,和我的感情都非常好。”吴健在这些已经毕业的队员口中有很多种称呼:老师、教练、指导、叔叔、老大、头儿……这些已经不再是孩子的孩子们和吴健有一个微信群,名字叫“大家庭”,“百十号人,我们每年都会聚会,其乐融融,我想这或许是一种跨越血缘的亲情吧”。

学生们取得好成绩,是吴健最欣慰的事。


最大心愿,发展校园乒乓


去年是郑州大学乒乓球队建队整20周年,郑州大学乒乓球馆也在这一年挂上了“河南省高校校长乒乓球队训练基地”的牌匾,为两支队伍付出几十年心血的吴健心里充满了感慨和自豪。“我要感谢的人太多了,有各级领导和同仁的支持与帮助,有教练组的精诚团结与合作,还有一直支持我们工作的中国大学生乒乓球协会,有了他们,才有了球队今天的发展”。

 

把发展校园乒乓作为毕生执念的吴健现在有个新的想法,他和同事去年向学校递交了成立“河南省校园乒乓球发展研究中心”的申请,吴健说:“校园足球、校园篮球、校园网球都进行得如火如荼,希望乒乓进校园活动也能够大力地实施和开展起来,这是我现在最大的心愿。”


|本文来源:2020年第6期《乒乓世界》